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含义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望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指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至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医家。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门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
概而言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
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转变规律,及时疾病的蔓延、恶化和转变。
⑤“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间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版权所有:乌拉特前旗中蒙医院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ICP备16003583号
网站地图
蒙公网安备 15082302000001号
乌拉特前旗就医 乌拉特前旗中医 乌拉特前旗蒙医 蒙医 中医